English

天台山——灵魂和精神的家园

1999-06-24 来源:光明日报 李炳银 我有话说

对于天台山,我是较为生疏的。也许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的生疏感,我在读刘长春的散文集《天台山笔记——与远年灵魂的对话》时,才有了不少知识和精神的收获,才有了一种感到丰富自己的愉快的阅读体验。我相信,因为这次对刘长春作品的阅读,天台山在我的心目中已经不再是陌生了。

虽然李白有“天台四万八千丈”的诗句,但比起名扬天下的五岳大山来,天台山也许是一个小地方。然而,世间的许多事正如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所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天台山虽小,浙东虽远,但自古到今多少年,这里精英辈出,名人汇集。五岳之外,别有一般山光水色,文化风景。天台山曾经是先后安置、培植了不少名士硬汉人物灵魂和精神的一处家园。

刘长春的《天台山笔记》是一种用散文笔法探视许多生长于天台山或与天台山有着紧密联系的人物灵魂和精神印迹的记录,是读者接近和走向这些人灵魂和精神家园的路径指南。因为有刘长春这种细致和翔实的引导,天台山的风光,天台山的文化底蕴和品格正在变得清晰起来。所以,刘长春和“远年灵魂的对话”,是对天台山潜在的文化精神的追寻。因为文化精神的超越性,所以,天台山的地域尽管有限,可它个性化的精神却是有着普遍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如果说,刘长春的作品在知识性上可以给人以丰富的话,那么,比起这种知识的丰富来,作品在思想精神方面给予人的影响就更有价值一些。

李白早有“相与济苍生”的理想,可是,当他真的步入朝堂之后,却时时感到压抑,感到郁闷。在自己的个性得不到张扬,一腔热血,满腹经纶,得不到认识理解的时候,有人反而说他“非廊庙器”。在这烦闷的时候,曾经游历四方的李白,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天台山。“龙楼风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他真的再来天台山了。在这里,他如鱼得水。观风景、著华章,再也没有在朝廷当差时的那些痛苦了。是天台山给了李白一个安放自己苦闷烦恼灵魂的地方。再是郑虔,他尽管有“簪缨门第,诗礼传家”的背景,但也是在三十六岁时才在长安谋得一个差事,十年之后仅得一个“协律郎”的小官。此后,因为他画了一幅水墨山水,又自题诗献给了天子唐玄宗,玄宗竟然爱不释手,拍案叫绝,还在那画上写了“郑虔三绝”四字。由此他名声大震。可是,就是这个郑虔,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封了他个“水部郎中”的官,尽管他称病不受,还发信向朝廷表明心迹,并在第二年趁机潜回长安,但仍然未能免去灾祸。后来,郑虔被赶出京城远谪台州,从此,他的灵魂和精神也就在台州安下了家。另外,还有至今人们不知其真实姓名而长期隐身天台山的“寒山子”,就更是一个传奇感人的故事。无疑,他也是把天台山视为自己灵魂的安置之所了。这具体的事实,似乎成就了天台山游离于朝堂之外,成全个性,包容个性精神的一种特点。天台山是人拥有灵性的地方,是成全人的自由性格和精神意志的地方。天台山出了勇作《讨武檄》的骆宾王,出了宁肯冒死的风险,而不愿替明成祖朱棣草拟诏文,以至遭到灭十族大祸的方孝儒,还有“士有死而不失义”的齐周华等人。这又用事实从另一个侧面书写了天台山崇尚独立自然的精神。至于一些远离了人世的尘埃而走向道、佛天地的人们,就更明显地是寻求一种没有烦扰但却可能使自己感到适意的天地了。这更为彻底的远离朝廷的行为,表现着最明显的自主和个性。其实,被鲁迅归结成的“硬气与迂”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珍视自我独立思想意志和精神品格的精神。因为天台山容忍和不断地培植着这样的品格和精神,所以,在五岳之外,拥有了属于自己个性的子弟和文化。

天台山是许多人灵魂和精神的家园,也是人们事业发展和情感生存的苗圃。在这里,徐霞客走向自然,在山水之间成就了千古事业。在这里,戚继光变成了统领三军的将帅。在这里,成长着唐仲友对严蕊无私的感情。在这里,放置了杜甫对郑虔长久而纯洁的友情。等等。天台山是个难以穷尽的话题,是一个可以在人生、事业、情感、命运、精神和灵魂等许多方面给人以激励和慰藉的地方。

散文是一个不易穷尽其理的概念。散文在中国存在发展了几千年,至今,谁也无法说明散文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人们只能从自己的理解,从各不相同的形式中来感受散文。刘长春这样带有分明文化学术考察特点的文字,因为它不是小说、诗歌、报告文学,也不是学术论文,也就被人划入了散文的范围。其实,是不是散文,对于刘长春这些作品本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作品是否具有实在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容。今天,伴随着文学创作的更新脚步,散文创作的成果是十分显著的。但是,也无需讳言,在文学创作中蔓延着虚无造作,形式主义风潮,也在严重地影响着散文创作的健康发展。满足于细微情绪感受的描绘,满足于肤浅的见闻的表达,言之无物,虚无飘渺的表现,已经使散文创作变得声息微弱,少有作为了。这样的时候,接读刘长春这样尽管是伸向历史的视角,书写着古人各样具体的悲欢及性格精神的作品时,还是有了一种开卷有益的感觉的。刘长春在天台山的土地上寻访历史人物的踪迹,找寻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性格和精神,这固然是对于历史的一种认识和复原。但是,由于人的独立性格和精神的传承超越性,这些看似历史的内容,其实对于今人也是很有用处的。特别是在今天不乏浮躁、物欲的环境里,维护独立高尚的人格,拥抱纯洁健康的思想精神实在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生活选择了。刘长春自己在书的“后记”里写道:“面对繁华而又嘈杂的城市,跻身不再年轻的人生旅途,我知道,我不再后悔,不再困惑,也不再会有什么遗憾。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不管生活变得如何光怪陆离,不管人心世道变得如何复杂坎坷,我行我素,无怨无悔。不改初衷,可以坚持的也许只有这点硬气与迂了。是的,守住台州式的硬气,就是守住我的命脉!守住我的精气神!”这是他在同“远年灵魂对话”交流时的感悟收获,是对于人生思想精神的深刻体验。读过刘长春和远年灵魂的这些对话,有他这样感受的绝不会只是他一个人。这就是这些散文的现实作用和价值所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